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

<清晨 6:40 的橫山車站>


今天清晨六點四十分,我站在橫山火車站前,看著月台上人來人往的身影,心裡突然湧起一股深刻的感動。原來,在我們橫山村口,這座看似樸素的火車站,早已不只是交通工具——它是村民生活的節奏,是情感的寄託,也是這片土地默默支撐大家的力量。
回望內灣線的歷史,從日治時期為了木材與礦業而興建,到戰後成為山城最重要的交通命脈,它曾帶動產業、串起聚落,也讓橫山一度成為熱鬧的鄉村。那個年代的火車,蒸汽嘟嘟作響,載著學生上學、存民進城、載著物資,也載著我們上一代的青春與希望。
然而進入 1980 年代,汽車普及、公路興起,內灣線曾一度被認為可有可無,甚至面臨廢線的命運。那是橫山與整個山線最脆弱的時刻——如果火車真的消失,地方的生命也會跟著慢慢黯淡下去。幸好,有遠見的地方先賢並未讓它就此沉沒。他們憑著耐心與堅持,把這條鐵道守護下來。也正因為他們的努力,今天我們仍能在這個清晨,聽見火車靠站的聲音;能看見孩子揹著書包上學、長輩搭車買菜、旅人前來探訪的溫暖景象。
感念這份守護,二十多年前,我也以「橫山論壇」的名義,開始邀請各界朋友走進這片土地。一路走來,隨著台三線的再生與文化的重現,橫山再度成為城市人的後花園。而我們也在這些歲月裡,找回了屬於自己的家園之樂。
今天早上的火車站真的很熱鬧。
那景象提醒我——只要我們願意守護,地方終會回到最美的樣子。

















 

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

在溫哥華十天,看見多元文化的日常

六月初,我在溫哥華住了十天。這座被海灣、雪山與森林包圍的城市,像是一座沉靜的交響樂場,每個角落傳來不同文化的旋律,卻不衝突、不喧嘩,只是靜靜存在著。



我記得那天在 Queen Elizabeth Park 用餐。那家叫 Season in the Park 的餐廳,環繞著綠意與花香,城市與山景交疊成畫。坐在窗邊喝咖啡時,我聽見隔壁桌是日語、左邊是旁遮普語、服務生對我說英文,還主動遞上中文菜單。這種自然流動的語言與族裔切換,讓我不禁想:原來,多元文化也可以如此不費力地被日常化。



幾天後,我在卑詩博物館旁,走進一場 First Nations 原住民族的集會。那是一場沒有主持人、沒有表演設計的文化聚會,族人圍著鼓,唱著祖靈的歌,年輕女孩穿著手工裙擺起舞。不是節慶,不是觀光,是活著的文化。人們安靜地坐在地上聽他們說話,台上長者開場的第一句是:「我們現在所在的,是未曾割讓的原住民族領地。」

這句話的分量,我久久難以忘懷。

加拿大早在 1971 年就通過了全球第一部「多元文化政策」,不只是接納移民,更是承認每一種文化的主體性與貢獻。不論你是來自越南、伊朗、菲律賓,還是華人移民的第三代,只要你願意參與,你就有權保留自己的文化,也能擁有完整的公民身份。

這樣的制度與日常,讓我對照回台灣——一個我深愛、也深知其複雜族群構成的島嶼。我們也有原住民族,也有多族裔的新住民,也曾歷經多波移民與政權更替。我們是否也能如溫哥華一般,讓「多元」不是特例,而是常態;不是政策裡的理想,而是生活裡的風景?

在溫哥華的十天,我沒有奔波行程,只是緩緩地與空氣、語言與人互動。這裡的優雅不是裝飾性的美,而是源自於尊重的秩序與文化自信。我想把這樣的體驗帶回台灣,重新思考我們的公共空間、教育制度、甚至日常對話裡,是否能讓更多族群被聽見、被看見。

在溫哥華,文化不只是回憶,而是一種進行式的存在。